海外仓集团宣布完成30亿元战略融资 用于跨境冷链的建设

来源:海外仓集团

2025年9月,海外仓集团宣布完成30亿元战略融资,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。海外仓集团此次获得"国字号"资本加持,不仅彰显了国家对其战略价值的认可,更预示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新一轮布局正在加速推进。

一、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共振

此次注资背后,是多重战略考量的深度契合。从政策层面看,国务院《"十四五"现代物流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要"构建安全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",而商务部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已突破3.2万亿元,其中生鲜、医药等温敏商品占比同比提升42%。海外仓集团作为少数具备-30℃至25℃全温区运营能力的企业,其北美仓群去年成功将智利车厘子的中国上市时间提前15天,创造了"从枝头到餐桌72小时"的行业纪录。

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负责人表示:"选择此时注资,正是看中其将冷链技术标准与数字化管理系统打包输出的能力。在RCEP全面实施背景下,东南亚医药冷链市场年增速达28%,但当地企业普遍存在‘断链’风险。"据悉,本次扩建的15个智能仓将全部采用"5G+区块链"溯源系统,实现从入库到配送的全程温控可视化。

二、技术赋能下的全球网络重构

区别于传统海外仓,海外仓集团独创的"云仓联营"模式正在改写行业规则。其德国法兰克福仓通过部署AI分拣机器人,使医药产品的分拣误差率降至0.003%;而在日本大阪仓应用的"气调保鲜舱"技术,成功将高端和牛的保鲜期延长至45天。此次融资后,集团计划将这类核心技术模块化,在新建仓群中实现"即插即用"。

值得注意的是,30亿元资金中约18%将专项用于跨境医药冷链的合规体系建设。随着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加速出海,2024年全球生物药冷链运输市场规模已达217亿美元。海外仓集团其芝加哥仓成为首个能处理-70℃mRNA疫苗的华人资本仓。医药战略专家指出:"这相当于在欧美医药供应链‘铁幕’上撕开了一道口子。"

三、产业链协同的乘数效应

该笔融资的产业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。国内制冷设备龙头随即宣布与海外仓集团达成3亿元压缩机订单;而医药流通企业则计划共享其东南亚仓配网络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标准输出——集团正在将中国特色的"前置仓+即时配送"模式复制到中东,迪拜试点项目使当地生鲜损耗率从30%降至8%。

四、地缘经济下的战略棋局

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,这笔投资具有特殊意义。美国"近岸外包"政策导致墨西哥仓储租金两年上涨200%,而海外仓集团依托中资背景,在蒂华纳建设的"双循环仓"成为连接北美与亚洲的关键节点。类似地,其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建设的欧洲最大自动化冷库,直接服务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海外交付需求。
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分析称:"这实质上是‘以物流促贸易’的新型国际合作范式。通过基础设施绑定,中国与东道国的产业黏性显著增强。"数据显示,海外仓集团每个标准仓平均带动当地就业200人,其菲律宾马尼拉仓甚至被列入中菲"一带一路"重点合作项目清单。

站在更宏观的视角,这次注资标志着中国从"商品出海"向"供应链出海"的战略跃迁。当德国DHL、美国Lineage等国际巨头纷纷加大亚太投入时,海外仓集团用"技术+资本"的组合拳,正在全球冷链版图上勾勒出鲜明的中国坐标。正如集团james所言:"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仓库租赁商,而是全球温控供应链的‘操作系统’。"随着冷链新仓群的落成,这个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。

易企秀海报-4.png